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作文题目


1. 你在某个住宅区已经住了五年。有一位勤奋的清洁工人将要退休。试写一封信给市镇理事会总经理,表扬这位清洁工人。信中你必须举例说明他/她是如何勤奋工作和有责任感。


2. 试写一封信给狮城德士公司经理,投诉该公司属下一名德士司机服务态度恶劣。

3. 报章报道:今后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少年罪犯在接受缓刑监视期间,必须到老人院去做四十个小时的义务工作。试谈谈你的看法。

4. 谈储蓄的好处

5. 对不起,我错怪你了

6. 我错怪了一个朋友

7. 试写一封信给新捷运德士服务公司经理,表扬一位拾金不昧的司机。

8. 上个星期你到某政府综合诊疗所去看病,你觉得给你看病的医生很有耐心。试写一封信给该诊疗所的公共关系处主任,赞扬那位医生。

9. 报章报道:有一名中四女生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后,仍然努力准备“O”水准会考,结果考获佳绩。试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感想和看法。

10. 报章报道:飞禽公园庆祝25周年纪念那一天,免费开放给公众人士游玩,结果游人争先恐后,秩序大乱。试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4/87)

11. 报章报道:根据统计,使用公园的国人越来越多。但是,公园内的破坏公物和乱抛垃圾的行为也是有增无减。试谈淡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11/01)

12. 报章报道:一名15岁少年第四度在公共场所拥有香烟,触犯吸烟法令,法官判他入男童收容所两年。试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98)

13. 报章报道:一名男子因一时气愤,把一只小狗毒打至死,结果被控上法庭,罚款五百元。试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97)

14. 报章报道:一名十六岁少女在偷偷产下一个男婴后便把他丢弃在别人住家门口。……试谈淡你对这段新闻的看法。(5/01)

15. 报章报道:一名十一岁的小学生在六月学校假期的一个月内,在一座组屋纵火八次,他向警方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假期太苦闷。试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4/96)

16. 报章报道:有一个前嗜毒者,成功戒毒之后,再回到戒毒中心,以自己的经历儆戒和协助嗜毒者。试谈谈你看了这段新闻后的感想。(11/99)

17. 报章批评有些新加坡人到国外旅游的时候,在言行上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如吃自由餐时浪费食物、任意贬低他国等。试针对这些批评,谈谈你的看法。(4/90)

18. 假设你时常到东区图书馆去借书,试写一封信给该馆馆长,赞扬该馆管理员的服务态度,同时,建议增添某些种类的图书,并说明理由。(1994/MAY)

19. 假设你是仁爱中学学生会会长,试写一封信给爱心老人院院长,表示有意带领会员前往该院探访,并为老人提供一些服务。(1993/MAY)

20. 假设你是外地来的游客。试写一封信给环境发展部的小贩部门,申诉宝宝羡食中心小贩的敲诈行为及恶劣的服务态度。(1992/NOV)

21. 假设你是政府组屋的居民,试写一封公函给建屋发展局加东区办事处主任,投诉住户某些缺乏公德心的行为,希望当局派人来调查,并采取行动。(1989/NOV)

22. 近年来,我国组屋居民养狗的越来越多,以致弄脏环境、扰人清梦。试写一封信向建屋局局长投诉,希望建屋发展局采取适当行动。(1988/MAY)

23. 试写一封信给新加坡巴士有限公司的人事经理,表扬该公司一位司机良好的服务精神。(1991/NOV)

24. 试以一名居民的身份,写信给你家附近的邻里警岗的警长,投诉你所居的组屋常有人高搂抛物,危及居民生命的安全,希望警方采取行动加以对付。 (1997/NOV)

25. 为了制止人们把吃过的香口胶乱粘在公物上,有关当局下令禁止售卖香口胶。试针对这项措施谈谈你的看法。(4/92)

26. 我国戒烟运动展开以来,吸烟者已日渐减少,但是青少年吸烟的人数反而增加。试写出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91)

27. 有人说: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筹款活动,能培养他们的爱校精神。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意见? (4/92)

28. 有人在报章上发表言论,批评国人不热心参加义务工作。试写一封信给晨光日报的编辑,发表你的意见。(1999/MAY)

29. 自从你的邻居买了一套卡拉OK器材后,每晚大展歌喉,发出很大的声浪,骚扰到邻居。试写一封信给该区的市镇理事会主席,请求他采取行动,以保持居住环境的宁静。(1992/MAY)

30. 最近,报章上刊载了一则新闻:上星期又有几个人因在电梯内小便,结果被控上法庭。……试写出你读了这则新闻后的感想和看法。(4/88)

31. 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32.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经常需要向别人求教。请你谈谈正确的求教方式。

33. 报章报道:随着社会的开放,青少年的性观念已不再受到道德的约束,结果造成弃婴事件屡屡发生。试谈谈你对这一类事件的看法。

34. 为了提高我国年轻人守时的积极性,青年发展理事会将举办一次以“守时”为主题的演讲会,讲题是《请准时赴宴》。学校派你参加这次的比赛,请试写一篇演讲词。




赌博课题



本地一调查显示:

近三成青少年认为赌博靠技巧可大赢

吴狄威 2007-05-18

  一般青少年可能有错误观念,认为自己年龄还小,不可能染上赌瘾。

  不少青少年也觉得只要有正确的赌博“技巧”,就可以赢得很多钱。

  一项针对2000名13岁至17岁的本地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可能染上赌瘾;31%认为赌球时只要了解球队实力就能预测赛果;27%表示,只要有正确的赌博技巧,赌博其实可以让他们赢很多钱;另外,23%认为就算嗜赌也只会影响个人,不会对家人带来问题。

  不过,这项调查并没有问及学生自身是否有参与赌博。

  调查是由卫理儿童与青少年中心上个月底在两所中学进行,主要是配合它主办的青少年反嗜赌运动。中心昨天在英华学校(巴克路)为这项反嗜赌运动举行推介仪式,同时公布调查报告。

  卫理儿童与青少年中心义工苏乐慧指出,调查显示,一般青少年可能过度自信,错误认为赌博靠“技巧”,只要有“技巧”,就能逢赌必嬴。

  她表示,自己曾经碰过一名沉迷赌球的中三男学生。由于他深信自己的眼光,认为了解球队的实力,因此成天沉迷赌球,赌输了还继续赌。

  她说:“这名少年最后闹得将储蓄全都赌光,欠了上千元的赌债,必须向朋友的家长借钱还债。”

  苏乐慧说,这项反嗜赌活动主要想让学生了解赌博靠的是运气而不是技巧。

  政府国会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委员会主席陈文安是活动的嘉宾。他致词时提到社青体部前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说明青少年赌博问题值得关注。

  该报告指出,几乎半数本地赌博的人在18岁至24岁之间就开始赌博,甚至有14%在18岁之前就试过赌博。

  青少年反嗜赌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是让学生玩两套有关“运气”和“技巧”的电脑游戏,通过连串“场面模拟”,学习分辨什么要技巧,什么只靠运气。

  苏乐慧介绍这两套游戏时举例说:“学生会从游戏中认识到,参与足球比赛是一种比拼实力和技巧的活动,而赌球则只是一种碰运气的活动。”

  主办机构也在活动上播放有关青少年染上赌瘾的短片。这部以《虚假希望》(False Hope)为题的短片由蔡厝港中学7名学生主演,讲述三名少年因不同原因各自染上赌瘾的故事。

  参与《虚假希望》演出的学生受访时表示,中学生赌博其实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中四生汪佳瑾说:“许多男同学常常会聚集在其中一个人的家追看英超联赛等足球赛事,而他们一般也会赌球。女生有时则会玩玩牌、打打麻将。”

  她说:“同学之间倒没有考虑到染上赌瘾的问题,因为我们一般少赌钱,有赌钱时,赌得也不多。”

  配合活动,学校也主办展览会向学生解释如何分辨娱乐性质赌博和嗜赌。 
 
  卫理儿童与青少年中心已经吸引到另10所中小学参与这项青少年反嗜赌活动,将在接下来几个月在这些学校陆续展开。



狂飙的自信根本不值钱    

      
蔡深江  20-05-2007

 如果用这个针对2000名13岁至17岁的本地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测试新加坡年轻一代的自信,我们将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之中,有66%认为自己不可能染上赌瘾。这是多么自信的答案啊,也许是轻忽了赌博的可怕,也许是对自己的约制能力很有把握,总之,涉世不深的孩子其实才最真诚。

  然而,也正是那样的一种几乎没有关联根据的自信,让人感到担忧。凭什么这些中学生这么肯定自己不可能染上赌瘾7当然,我也不希望在这么粗浅的阶段就表现出对人性的悲观。进行调查的机构应该持续追踪,看这群同样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对同样一份问卷题目会有什么不同答案,再看他们步入中年后,还是不是拥有对自己的同样自信。

  其实,同一个调查的另一个数据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了解年轻人自信到什么程度:31%认为赌球时只要了解球队实力就能预测赛果。由于没有看到答案的其他选项,我无法更全面推知这些中学生选择这个答案的心态,隐约觉得这题测试的不是对赌博的心态,而是逻辑。

  近三成学生有这样的认知,当然是很不科学的推论,甚至可以说接近荒谬的理解,却可以看出年轻人思考过程的不够严谨。从侧面看,这是年轻人另类的无所不能,是“只要……就可以……”的虚词造句,以老实而天真的眼光看待隐藏着的狰狞现实。如果用这么简单的推论来处理生命中更复杂的事情,年轻人的幻灭将会很彻底。

  虽然比例不高,只占四分之一强,但最可怕的是这27%受访者表示,只要有正确的赌博技巧,赌博其实可以让他们赢很多钱。顺延着年轻人的自信指数探访他们的心态,我得出令人感到不安的信息,因为居然有这么一群人相信赌博靠的是技巧,而不是运气。或许是关于赌神之类的电影看多了,他们面对未知与狡猾,竟然毫不畏惧。

  想想这四分之一受访者如此狂妄,同成人世界中参与赌博活动的人不也是一样的吗?只不过成年人吃亏多了,不再相信自己真有赢钱的本事,渐渐宿命地把成败归于运气,说小赌怡情正是接受了赌博不可能赢钱的现实。

  最后,有23%受访的中学生认为,就算嗜赌也只会影响个人,不会对家人带来问题。充其量这只不过说明了中学生对情绪破坏的无知,不能看成是自信。然而,这一连串对赌博的问答题,足以反映出某种必须妥善处理的困境。

  这项由卫理儿童与青少年中心配合它主办的青少年反嗜赌运动、上个月底在两所中学进行的调查,让我看到了赌博以外的问题。我不是要挑年轻人的毛病,在那样的年龄,我更自负,自信得更离谱,也更不知天高地厚,但我不会看不到现实的可怕。

(作者是《我报》副总编辑)




自私心态?安全意识!



自私心态与安全意识

林福标 2007-10-16

  上个月,后港组屋楼下商店失火导致两姐弟丧生的事件,引起人们对组屋商店乱摆货品问题的关注,并发觉其严重性。我个人有些看法。

  首先,这是人的自私心态。

  对这个问题,七八十年代当局比较严厉,组屋商家们不敢在店外乱摆货品,怕收到罚单。后来负责当局换了,采取比较民主的姿态,市镇理事会态度不够强硬,议员们也要做“好人”。执法方面,好像一只眼睁,一只眼闭,导致近几年来商家变本加厉,货品越堆越多,搞到邻里中心的商店前寸步难行。

  人们为了利益,完全忘了什么是危险,咖啡店前走廊的桌椅越摆越多,香纸店、面包店、杂货店的货物、桌子、铁架也越来越多。

  最后更加变本加厉,走廊也可以出租,有蔬菜水果摊、手机摊、裁缝摊,再来呢,有些甚至搭起帐篷,货物终年不收回店里。要不是出了人命,我看将来可能都会自己在店外另再建商店呢!这都是人们自私自利心态造成。

  我不认为以上这些业者是不懂安全意识。试想,如果我们把一大推货品摆在这些人的住家前面,他讲出来的安全意识会比你我还多呢。最令我受不了的是,最近有关当局在严厉的执行任务,有些受访的商家竟然说不了解有关当局的用意!

  再来谈一些部门的办事效率。

  新加坡是以高效率出名的国家,然而每每都要闹出人命後才会有所行动。譬如某些路段需要出了几次车祸,撞死人,有关当局才会有所行动,装交通灯、划斑马线、建行人天桥。

  我比较欣赏七八十年代的办事作风,那时才称得上效率高,因此没人敢在店外乱摆货品。如今我们的国家是靠一些外劳来帮我们维持“最干净国家”的美名,然而现在垃圾处处可见,马路上、人行道、电梯内,公园里随处可以见到垃圾。人们喝完了水,塑胶瓶也随处丢,吃完了食物,垃圾也随手乱丢。

  难道说,现在的人比以前少受教育?那是因为现在的人比较缺乏自律,而执法也没那么严厉。所以垃圾乱丢,东西乱放,卫生和安全置之不顾。

  商店外面不准乱摆货品的条规并非现在才立的,最近只是因为出了事才旧事重提,劝请的期限已过了,店外摆货守则已经生效了,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哪一个地区有真正的遵守呢?有哪一个地区是真正的在严厉执行呢?

  不只是商店,有些组屋的走廊也是放满了东西,有些住户把花种得好比森林一样密,这也是当局应该要留意的事件。别等到有一天,因组屋失火,有人因为被走廊的物件或花盆堵着而葬身火海,才会正视此问题。




守则出台,欠缺灵活


陈文坪2007-10-16

  9月13日凌晨,后港8道683座楼下三间店屋发生火患,造成两名年轻姐弟被烧死,引起当局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为避免惨祸重演,10月11日,建屋发展局、民防部队及国家环境局联合推出一套全国通用的组屋商店户外陈列区守则,政令即日生效。

  相关政府部门这次推出全国通用守则,统一了各市镇理事会过去“各自为政”的管理条例,给商家、店主、租户、市镇会、以及各执法当局对“户外陈列区摆放货品以及经营”的管理有一套适用与统一的标准。

  守则的推出,不但加强了当局的有效监管,也提高了大众的安全保障;但也给商家、店主、租户或经营者带来一定的不便。

  首先,守则一发布,没有缓冲期,随即生效。这给早已习惯将物品摆放在户外的商家、店主、租户或经营者,来了个“措手不及”的冲击。一时之间,不知“多余”的货品,要如何安置。

  其次,当局规定户外陈列区必须与商店里售卖的商品有关,这也给一些租户或经营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只要到各组屋区的商店走一圈,就不难发现,许多户外陈列区所售卖的商品都与商店内的商品没有关联。如何帮助这些户外经营者,相关部门并没有完整的配套。当局一刀切的做法,不但欠缺灵活性,也过于“草率”。

  第三,许多在户外陈列区经营的用户,都是合法的经营者。换句话说,他们都持有相关部门的营业执照。现在,当局说户外所摆卖的商品与店内不相关而必须结束营业,这与政府鼓励和倡导国人自己创业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第四,户外租户遵守当局的条例在做自己的生意,现今当局为了便于监管,采取行政命令要求他们搬迁或更改经营方式,必将所造成他们的损失,某些经营者甚至失去生计。这不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而且还会造成许多家庭没有收入

  这里吁请当局,在加强防火安全监管的同时,也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对那些遵守条例的户外摆卖商品的经营者,从而达到两全其美的做法。



人命关天

吴俊刚 2007-10-15

  店外摆货统一守则日前出台,而且即日生效,相信一般组屋居民都会欢迎,但有些店主和租户则必然心中不快,甚至觉得新规定不近人情。但新守则是为了确保生命安全而设的,它肯定会损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不能被简单地说成是不近人情。

  先看看守则的内容:不能陈列跟生意无关的商品;店前走道空间不得少于1.5公尺;不可在沟渠上放置杂物;不能把货物通宵留在店外;店外物品摆设不能超过3公尺;佳节期间不得把货物摆在陈列区外;店外货物必须和楼梯口保持至少3公尺距离;摆设在店外的货物;不得用帐篷把店前空间围起来等。

  其实,它们并非全然是新的条规。严格说,店前的空间和走道都是公共场所,并非店主所有,但是,习惯上店主或租户都把店前的空间视为店面的一部分,并把在店前摆货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对于这个长时间存在的违规现象,负责监管的各区市镇理事会,始终都没法有效地解决。新守则的出台,其实重点就在于改变之前基本上只靠市镇会监管的做法,而是由建屋局、民防部队、国家环境局加上市镇会共同执行。

  组屋商店的管理权,原本在建屋局手中,有了市镇理事会之后,这一监管权便跟着下放。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因为市镇会由民选议员担任主席和副主席,理事会成员多为基层组织成员,他们在执法时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人情这道难关。市镇会的官员可以严厉执法,但店主或租户一收到传单,往往就会找上议员求情。店主往往是区内活动的支持者,在碰上这样的问题时找议员,议员很难不给个人情,因此,也就出现了一再警告无效的问题。某区的执法如果加大了力度,店主或租户就会拿别区的情况来比较,说别区可以,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甚或在区内散播怨言和不满的情绪。市镇会因此也投鼠忌器。

  所以,把执法权交给市镇会,这本身就具有先天性的缺点,也就是议员或市镇会在执法时往往为了照顾地方上的人情而“手软”。有些市镇会因此采取放任的态度,有些则很早就实行在商店门前划上黄格子的做法,用意是要划个固定范围,既给店主多一些空间摆放货物,也方便执法,但久而久之,黄格子的界限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被逾越,形同虚设,市镇会的执法人员也可能出现某种“执法疲劳”的现象。他们天天要在选区内活动,大家也都不想成为店家的仇人。

新守则弥补执法宽严不一弊端

  手软,加上执法疲劳,商店在走道和店前摆放商品的现象于是日益泛滥、失控。更严重的是出现越来越多店主非法将店前的公家空间“出租”给人摆摊。比如,榴梿季节一到,到处的邻里商店就会出现许多的榴梿摊;拜六礼拜早上,许多邻里中心的商店前也会出现一整排的临时地摊,卖人工首饰的、服装的、鞋子的、瓷器的,玩具的,不一而足。这些其实都是店主们暗自赚钱的门路,没有白纸黑字的合约,只是口头的“协定”,因为那是不合法的。

  早报10月12日还报道,有的店主因为没有生意,竟然把店面租给别人,自己在店前摆摊, “一举两得”。对这些店主来说,这是变通求存,但却是违法之举。各市镇会不是不知情,只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而已。就这样,有些商店门口的走道也逐渐被堵塞了,公共走道成了店主的“领土”,居民投诉,可能还会被店主抢白一顿。

  很明显,组屋商店的面积是有限的,因此,不管是咖啡店、杂货店、药材店、生果店、服装店、面包店,甚或超市,都肆无忌惮地往外延伸,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规范及严格执法是不行的。各有关当局在后港8道发生火患烧死一对姐弟后,痛定思痛,决心明确规定,并合力加强执法,是亡羊补牢的做法,也有助于弥补各市镇会在执法上宽严不一的弊端。

  据报道,有的市镇会下月起将把执法观念工作“外包”给第三方,这是沿用建屋局的停车场执法行动外包的做法。这么做可以避免市镇会职员和店主直接发生摩擦,但最终效果如何,还得看大家是否真能克服“手软”的这一关。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黄丝带计划


作文题目:

报章报导,我国内政部同六个机构联合成立关怀网络和推出黄丝带计划,鼓励人们接受前罪犯,让他们可以顺利地重返社会。
试写出你读了这则新闻后的感想。


包容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              

2005-10-13

  《罪犯资料存档(修正)法令》将在本月17日生效。到时,12万名轻微罪行犯罪者的犯罪纪录,将自动获得撤销。此举其实不仅仅干系12万名轻罪犯者,而是干系整个社会,更是新加坡迈向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目标所跨出的重大一步。

  在传统亚洲社会里,一个人的犯罪纪录不只不光彩,也是一种终身抹不掉的人格污点。今年初,李显龙总理揭橥了要缔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的大方针,则要求人们改变传统观念,给犯过错的人第二个机会。基此,政府推动了所谓“黄丝带计划”,并于今年5月间,在国会通过了上述修正法案。法案的生效和实施,因此可以说是新加坡要成为一个更有包容性的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人都有机会,对曾经行差踏错的人,社会也能体现包容心,让他们重新来过。

  “黄丝带计划”旨在呼唤社会接受前囚犯,使他们在出狱之后,能够尽快重新融入社会。《罪犯资料存档(修正)法令》进一步为轻罪犯者排除了觅职的障碍。按照法令条文规定,凡坐牢不超过三个月,或罚款不超过2000元的轻罪犯者,如果5年内不再犯罪,则他们的“案底”就算是销了(spent)。因此,当他们应征工作时,如果被问及是否有犯罪纪录时,就可以合法地回答说:“没有”。

  但所谓犯罪纪录销了,并不等于说曾经被判罪的纪录也完全一笔勾销。所以,如果雇主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还是可以问出究竟的。如果问题是:“你是否有犯罪纪录?”前罪犯的答案就可以是:“没有”。但如果问题换成是“你是否曾经被判过罪?”答案就不能是“没有”。当然,更加彻底的做法应是把曾经被判罪的事实也一笔勾销(expunge)。但是,政府选择了比较谨慎的做法。

  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何炳基在法案提出二读时其实就已经说明了政府决定采取较谨慎做法的理由。他说,所谓的一笔勾销,意思是把纪录全部抹掉,也意味着犯者从来没有被判过罪。而所谓销掉纪录,意思是没有这个犯罪的纪录,但却还保留着被判过罪的事实。政府决定谨慎从事,是要一步一步来,从中吸取经验,然后再根据实际经验考虑是否要进一步采用诸如英国的“一笔勾销”的做法。

  对一般人来说,上述的法律区分或许不太容易理解,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理解修正法令的精神,也就是要帮助曾经犯过轻微过错的人,不要让他们一失足就成千古恨,而是让这些人在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洗心革面,有机会重新做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在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即人们对待犯过错失者的态度,尤其是一般雇主的态度。法律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人们的观念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改变,所以,随着新法令的实施,更艰巨的改变观念的工作必须跟上。在这方面,今年进入第二年的“黄丝带计划”,可谓任重道远,还须加倍努力。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现在已经有较多的雇主表示愿意接受前罪犯,但是,实际上真正有聘请前罪犯的还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改变观念之不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固然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话,但社会整体对前罪犯其实还是提防和排斥远远多过包容和协助。要塑造一个更有包容性的社会,我们确实必要加大力度,改变态度。政府已经起了带头的作用,现在是民间积极响应的时候了。



帮助前罪犯重返社会                 

2006 -02-14

  自从三年前内政部同六个机构联合成立关怀网络和推出黄丝带计划,鼓励人们接受前罪犯,让他们可以顺利地重返社会之后,已经逐渐得到公众人士的支持。至今,已有1400家企业愿意雇用这类员工。不过,相对于本地的11万家企业,这个数字显然微不足道。可见要雇主改变传统观念去接受拥有犯罪前科的人士,仍需作出更大的努力。

  长久以来,新加坡所推行的法制社会和奉公守法精神,已经让民众对于罪犯怀有戒心。因此,要国人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转而以宽容、谅解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曾经犯罪的人士,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达成。况且,东方人相对保守的心态,也使得人们较不容易敞开怀抱,毫无保留的接受曾有犯罪纪录者。

  但是,原谅前罪犯,帮助这些人重返社会,正是新加坡体现社会关怀所不能忽略的做法。在这方面,政府已经迈出一大步。国会于2002年修订的《罪犯注册法令》于去年10月生效之后,已让12万名前罪犯的案底一笔勾销,为人们重新接纳前罪犯铺平道路。

  这意味着,每年平均1万1000名走出狱门的前罪犯,将比过去更有机会找到适当的工作,重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不必永远生活在犯罪纪录的阴影里,抱着消极的心态度过一生。

  其实,儒家在2500年前便强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显见东方原有以恕待人、宽宏大量的传统。既然新加坡正致力于建构一个互相关怀、和谐温馨、优雅文明的社会,确实有必要借助儒家这种宽恕的精神。这不只在于帮助那些误入歧途、缺乏温暖、不能享有平等机会的人融入社会、重建人生,而且也不失为减少社会问题、增进繁荣稳定的上上之策。

  宽恕前罪犯之所以意义重大,一方面在于显示新加坡已经走向一个宽大为怀的社会,能够为曾经犯错的人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空间,让他们重新获得社会的包容;而另一方面,也正显示新加坡已经朝成熟的社会迈进,能够不计前嫌,为人人提供机会。

  要让国人改变观念,使前罪犯有机会再见蓝天,关键在于如何增进对罪犯的感化教育,以及加强民众对前罪犯的信心。

  监狱向来都允许社会辅导员为罪犯提供健全的辅导,让他们学习成为良好公民,为重新投入社会作好准备。未来,监狱署或许还可以同义工团体加强合作,扩大辅导力度,感化更多罪犯走向正途。

  其次,内政部也应加强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罪犯在监狱所接受的辅导教育,从而加强对罪犯的信心。要知道,民众对前罪犯缺乏信心,将成为黄丝带计划的一大障碍。

  要打破社会对前罪犯的成见,除了展开宣传之外,也可通过学校的公民教育,一方面教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而另一方面则向学生灌输宽恕的精神,从小培养他们给予犯错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我们应该了解到,打破对前罪犯的成见,给予支持和鼓励,不只有助于这些人重新恢复正常生活,而且在建立良好公民意识、降低社会危机、加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随着新加坡逐渐走向成熟的社会,多一分关怀和宽恕,少一分仇视和憎恨,都将给社会带来更多温馨和快乐,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黄丝带计划任务艰巨               

2006-10-02

  旨在协助前罪犯重返社会的“黄丝带计划”,自两年前开始推行以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去年底的纪录显示,2003年的释囚中只有四分之一人重犯入狱,这是警方历来的最低纪录。与此同时,监狱的囚犯数目从2003年的1万7375名,下跌至去年的1万4453名。

  黄丝带计划是内政部和六个机构联合成立的“关怀网络”推出的。“黄丝带”取意于以往一个动人故事:释囚请求宽恕,家人系起了黄丝带,示意欢迎他改过自新,一家因此得以团聚。

  上星期,新达城举行了第二届黄丝带研讨大会,义安城与樟宜监狱则为公众举行了“黄丝带展”。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指出,该计划目前筹得的款项超过150万元,帮助了近6000名前囚犯融入社会,也为他们的家人提供援助。

  黄丝带计划在短短两年内取得的成绩,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社会对于犯罪者是否能够改造,看法似乎仍相当保守。一项调查指出,只有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将子女送入接受前囚犯的学校就读。

  直至目前为止,政府是接纳犯有前科者的最大雇主;而愿意聘请这类员工的私人雇主,则有1500家,只占本地11万家企业的极少数。这些数据都说明,黄丝带计划是任重道远的,艰巨的工作仍然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 

  浪子回头金不换,前犯罪者成功改造,重新回到生产岗位,为社会作出贡献,或者成为辅导员,带领后来的迷途者改过自新,这类案例都是令人欣慰的。但使人失望的负面例子却也时有所闻:出狱之后,有的人并没有好好把握改过的机会,再次失足;有的人则禁不住犯罪的诱惑与损友的怂恿,从此跌入深渊。

  有的罪犯在囚禁期间,外头发生了巨变:配偶离异,家庭破碎了;或者,亲友已经离开了尘世,身边并没有倚靠的人。这说明了社会的犯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罪”与“罚”的关系。

  回答媒体询问时,监狱总监蔡振杰表示,监狱的使命并不在于如何处罚犯人,而是在纠正与改造,使犯罪者重获新生。因此在囚禁的岁月里,监狱应想方设法让犯罪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期在释放时能重新面对生活。

  据悉,我国监狱也设有研究部门,以科学的方式鉴定被囚者“能否改造”的倾向,并且“因材施教”,提高改造的成功率。这也包括了职业与才能的训练,让他们能够拥有一技之长。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0月犯罪登记(修正)法令生效后,触犯相对轻微罪行者,并在5年里不再犯罪,案底将撤销。迄今已有超过11万9000多人获得撤销案底,重新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因而得以提升。

  当然,改造、受训、重新被社会接受,这并不是一道平直的方程式。监狱总监在综合了多年的经验之后表示,如果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提供肥沃的土壤去接受前罪犯的话,洗心革面的改造工作就很难达臻理想。

  陈锡强大法官在第二届“黄丝带”大会上说,法庭正在检讨制订有关坐牢刑罚的准则,以期在处罚和改造罪犯之间取得平衡。他解释,刑事司法制度必须延伸到治罪以外的范围。改造罪犯,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重返社会。大法官语重心长地指出,罪犯的改造,是维护公众安全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旧事已过,

一切都变成新的了        

周殊钦  2007-09-03

  罪犯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如果他们受罚后洗心革面,社会也应该敞开胸怀,不吝给予他们重新振作的第二次机会。

  李显龙总理昨天到樟宜监狱联系中心参加黄丝带活动时,呼吁社会大众以宽厚及包容的态度对待勇于改错者。

总理参加“黄丝带”义走

  “如果一个人受罚后有意回归正途并且决心改过自新,我们就应该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可以再度证明自己的诚信及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重新成为大家庭的一分子。”

  为此,李总理勉励前囚犯好好把握社会不吝给予他们的各种培训机会及对他们的关心,共同为国家作出贡献。  

  李总理昨天一早就同多名议员、义工、前囚犯与他们的家属、监狱工作人员及民众一起参加由“黄丝带计划”(Yellow Ribbon Project)所举办的义走活动。近万人从白沙镇公园出发,用了约半小时完成了3.5公里的路程,抵达樟宜北路上段的监狱联系中心(Prison Link Centre),并在那里参观以“监狱美术”为主题的展览。

  他除了在监狱联系中心透过视像探监(televisit)器材同一名服刑者谈话,还同两名前囚犯及其家人见面。前囚犯罗健明(30岁)受访时,忆述了他服刑时的思家之情及对未来的迷惘心情。

  “当时在监狱里,我很想家,又很不习惯少了自由的环境。我那时就想好好做人,但是又怕社会不接受我。出来后,我也很害怕找不到工作。”

  罗健明算是幸运,很快便透过协助出狱囚犯觅职的新加坡复员技训企业管理局(SCORE)找到一份让他犹如得到重生的工作。他目前任职于新旺香港茶餐厅,凭着刻苦耐劳得到老板赏识,两年来从厨房助手升至总厨,月薪也从800元增至2000多元。这份努力也使全国职工总会在今年五月向他颁发了“劳动节模范工友奖”加以表扬。

  他透露自己已接受李总理的建议,将继续报读高级烹饪课程,还想在将来参加烹饪比赛。

  由政府与六个组织联合成立的“关怀网络”(CARE Network)是从2004年起展开黄丝带计划,希望借此改变人们对前囚犯的印象,引领社会给他们第二次机会,助他们顺利重返社会。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

为了克服困难、障碍或敌人,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集中起来,联合起来。团结就是力量。

写作角度

1、团结就是力量。
2、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3、团结需要有一坚强核心。
4、平淡的和平共处并不是团结。
5、团结并不是一团和气。


名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14、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5、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 莎士比亚

1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英.欧文

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21、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22、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 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邓小平

23、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 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毛泽东


事例:

将相和

  战国时候,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侮辱蔺相如。相如总是躲避廉颇。相如的门客认为他害怕廉颇将军。相如说:“秦王我 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秦国之所以不派兵来攻打赵国,就因为赵国有我与廉颇将军在。我所以那样对待廉颇将军,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廉颇听到这番话后,很是惭愧,亲自 上相如门前请罪,两个结成了刎项之交。


天鹅、梭鱼和大虾

  有一次,天鹅、梭鱼和大虾,它们在一起承担运送一车行李。它们三个一起套上大车,拚命地拉。 


  它们用尽了力气,但是大车还是留在原地,丝毫不动。对它们来说,行李根本不重,可是天鹅一个劲儿要飞上云霄,大虾使劲往后退,梭鱼一心要向水里钻,——它们当中究竟谁 对谁不对,这用不到我们来评说,不过这辆车直到现在还留在原地。


筷子的教诲

  从前有户人家,三个孩子喜欢扯皮打架,很不和睦,父亲为此十分犯愁。后来,他想了个法子,把三个孩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把筷子折断了。父亲又拿一把筷子,捆 好,让孩子们折。孩子们费尽了力气,谁也没能将这筷子折断。父亲看着孩子们意味深长地说:“团结才有力量啊!”


水滴和大海的启示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佛祖释迦牟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 怎样才能不干呢?”弟子们苦思冥想,众说纷纭,但始终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 到江、河、海洋里去。”是啊,一滴水风一吹便干,只有投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可见团结就是力量。


话题作文:

团结协作写作指导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和尚挑水喝, 二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请以“团结协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   

  “协作”无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到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都至关重要。协作是成功的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世界发展的大势。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势不可挡,“协作”的话题更具现实意义。同学们在这方面的见闻、认识也一定不少。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宽泛的,要求同学们放宽思路,只要与“协作”话题有关就行。 协作漫谈   没有人比李致新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协作”含义。   

  从1988年到1999年的短短的十二年,李致新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壮举,与黄金搭挡王勇峰一起成为最先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一个人在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人组成的集体能够克服人们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是有 “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 这样一首歌吗?   
  
  其实啊,人们协作的领域何止在挑战自然、挑战极限方面呢?不久前,一条科学界消息再次引起世人关注:中、美、日、德、法、英六国科学宣布,他们绘制出了比去年六月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更为完整、更为准确清晰的人类基因组图谱。这不是六国科学家协作的成果吗?不仅科学家们在合作,当年人体内3万至4万个基因也甚明事理,彼此分工合作,组成了据说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人,又为这个地球增加了一个物种,其功绩实该彪炳史册!   

  不久前,不,该说是上个世纪了,还有个时髦话题,那就是:全球化。据说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一万多个零部件,其中的绝大部分是非波音公司独自生产或者美国国内公司其提供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公司,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咱中国还为他们提供飞机的平衡尾翼呢。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齐集美国,由波音公司组装。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合作互补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像波音公司与各零部件生产公司的关系一样,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世界便逐渐成为人们所说“地球村”。   

  说到“地球村”就让人感到罪孽深重。瞧瞧吧:污水横流,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因子。风一吹,来自撒哈拉的“金子”满天飞。人们就是只穿一件薄如蝉翼的中国特产绸衣、也觉着这天好像在蒸包子。看吧,这就是人类和自然不合作的恶果!真是罪过。   

  好在,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人重视,各国正加紧合作,共同研究实施保护环境的计划,但愿人类的协作还有与自然的合作会让上面的图画消失吧!

【点评】   

  《协作漫谈》立意深远,所选的事例新鲜、典型、有说服力,很好地论证了"协作"的重要性。文章后半部分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阐述观点,充满忧患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摆事实不错,讲道理欠精辟。



话题作文:


团队精神写作指导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有关科学实验证实,在雁阵飞行时,当第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雁即刻循序跟进,整个雁群依次借者固定队形飞升、翱翔。这是雁独特的“团队操作”。

  当领队的头雁疲倦时,他会自动退居到侧翼,由另一只雁接替上升,照常飞行。  而且,飞行在最后的两只雁会不约而同地有节律地发出叫声,和前面的同伴和头雁保持沟通……不知是告慰、安慰还是激励。   

  而更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是,当某只雁生病或受伤,不得不脱队时,必定有两只雁自行留下来,跟随它陪伴它,提供帮助和护理。它倆将与病(伤)雁患难与共,跟随它沦落地面、山涧、湖泊等任何水深火热里,直到“康复”或死去。   

  解读雁阵,一如解读社会和人生。

  请以“雁阵”为话题作文。


【思路点拨】   

  “团队精神“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话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团队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才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98年,正是军民团结一条心,我们才挡住了滔天洪水的肆虐;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也正是中国女排的团结协作,才夺回了难得的一块团体金牌,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一切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在理解“团队精神”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含义扩展开来,比如说它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一种相互融洽、合理分工的意识等等,表达观点时应力求鲜明,选择材料时应力求典型。


【范例】 :团结就是力量   

  自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成一股力量走向胜利以来,“团结就是力量”便被披上了“信仰”的色彩。   

  而中国走到现在,成为一个让世界不敢忽视的名字,不正是靠了那“信仰”吗?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即“团队精神”。   

  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历史的轮转,不是靠个人,而是靠集体的力量。就连动物界,小巧玲珑的食人鱼之所以能猎食几吨的庞然大物,忽微的蚂蚁能逃离洪水火灾,靠的也都是“团队精神”。而现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余力去说“我的地盘,听我的”吗?   

  团队就像是一个凸透镜,她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她是一个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影响到更远的地方。   

  智慧、阅历和经验都让我们无法忽视“团队精神”。在常常被抱怨冷酷无情的竞争时代,有一个可尽我所能、可安心依靠的集体,岂不是像一艘漂泊在海洋上的船员们那样,是最好的朋友,最铁的兄弟,过最酣畅的生活,放声最高亢的旋律吗?  

  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刘邦成就了帝业,而英勇盖世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历史会理智地告诉你,什么叫一人之智不敌万人之智,什么叫历史不因个人而改变,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没错。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爱迪生因电灯而流芳,离不开全身土灰的工人;日本迅速崛起的奇迹,离不开紧衣缩食的百姓。   一个想脱离众人的人,是新时代的“新新盲人”,藐视忽微会让他穷尽一生也离不开原点几步,顶多只是像在沙漠中的过客,一圈又一圈,却只能回到起点。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赠与及绿叶的衬托。   

  一抷土的成功,即使再少,也得依靠十个手指。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团结就是力量。


【点评】   

  文章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团结就是力量”为背景,回眸历史,放眼当代,从生活中发现了真理,列举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文章的主题,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文章的语言也很精炼,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绽放光彩,更具吸引力。


友谊·团结作文素材

  中学生朋友: 感激困境中给你力量的人,因为他增强了你的自信;感激顺境中提醒你的人,因为他校正了你的航向;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过你的人,因为他唤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过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应该独立。

  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风景从不向眼睛说出永恒却始终美丽;星星从不向夜晚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朋友从不向对方倾诉思念却永远牵挂。

  熟人与朋友是有区别的。在短短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大堆的熟人,这些熟人甚至你很久以前就认识了,他们可以陪你打牌聊天,可以为你拉拉关系走走后门,但你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你无法要求他们在关键时候为你付出些什么。熟人只是我们生命偶尔投宿的旅店。我们却只能拥有少量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心灵上的,他们是茫茫沙漠中的清泉,是寒冷冬夜里的一声鸟鸣,是久雨天空中的一片绯红的睛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人得意的时候给你抬轿子的是熟人;失意的时候温言安慰你的,递给你擦泪手帕的绝对是朋友。

  强者不怕敌人,却怕朋友。出手一击打倒了敌人倒无关痛痒,可是对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的朋友,却感到情同骨肉般的恐怖。

  思念真美。我常常把思念幻化成无数条丝一样光洁而细长的路,让它们从山上乘着几分忧郁的云飘下来。我常常把思念想象成无数叶雪白的小帆,让它们从远方乘着几分忧伤的]细浪驶过来;我常常把思念想象成无数滴晶莹的露珠,让它们从叶梢乘着几分惆怅的风落下来。

  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同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撤,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诚实的人,把生活看作连绵的山峰,一座座努力攀登,狡猾的人,把生活看作一艘航船,见风使舵把握航向。狡猾的人,也许终身得利,却失去了真实的自己;诚实的人,也许一生坎坷,却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一棵草易凋,一滴水易干。

   一根柱子难撑天,一块石头难垒山。

  一缕棉丝难织布,一粒大米难做饭。

  一把火烧不开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一粒黄豆难磨浆,一根甘蔗难榨糖。

  一锹煤炭难炼钢,一块砖头难砌墙。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烧火,一扇石磨难磨面。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时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读书,也是人生一笔获利丰厚的储蓄。这储蓄,是发现未知的钥匙,是追求真理的阶梯,是超越前贤的基础,是参与竞争的实力。

  感激在背后默默关心你的人,因为他让你明白了什么叫幸福;感激给你收获的季节,因为它让你懂得了什么叫成熟。

  感激是春天里的和风细雨,催开了蕴涵希望的蓓蕾;感激是夏日里的惊雷,撕开了遮蔽你心田的阴霾;感激是秋日里结出的丰硕果实,映照着你丰收的笑脸;感激是冬日里烘焙大地的暖阳,化解着我们人生的严寒。

  感激是让幸福抽芽的养料,感激是让希望蔓延的和风,感激是让成功拔节的琼浆,感激是让友善传递的火把。

  都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都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都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人处世凡事感激,烦恼去了,快乐来了;当我们送出诚挚的感激时,得到的却是满怀的温情。

   一位哲人说过:“我只想要一片绿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感激就是这样一片小小的绿叶呵,当我们把绿叶奉献给世界时,世界却回报我们整个春天,给我们意想为到的收获。当我们以感激之心报答桃李时,我们良好的品行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向生命果园的道路。

  吃水的时候,感激挖井的人,饮水思源,我们更加珍惜甜美的泉水;收获的时候,感激播种的人春华秋实,我们更加明白劳动的艰辛;成功的时候,感激生养你的人,投桃报李,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

  我们不可孤立地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与身边的每个人,每棵花草,每滴雨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激身边的每个人,他们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感激脚下的每棵花草,它让我们吮吸了生命的芬芳,感激草叶上的每滴雨露,它展示了生命的勃勃生机。不懂得感激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他失去了提升自己灵魂质量的宝贵资源;不懂得感激的人是可叹的,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拆除了通向更高顶点的阶梯;不懂得感激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割断了给生命以温情和友爱的纽带;不懂得感激的人是无知的,因为他关闭了生活给我们输送幸福的管道 。



虐待女佣课题

涉嫌叫狗咬女佣案续审:

女佣身上有16个狗齿印
                        

傅丽云  2007-03-31

  女佣指女主人叫狗咬她后,到客厅把电视声量调到很大。狗紧咬住她的腿不放,她好不容易把它推出房间,自己关在房里清除血迹。

  不料女主人倒回头,掩住她的嘴,要她安静。尾随被告进房的狗再袭击她,咬她左臂。

  家庭主妇郑秀云(51岁,译音)涉嫌虐待和非礼女佣案昨天续审,女佣(23岁)供述遭虐待过程。

  医药报告显示,女佣身体多处淤伤,颈有割伤痕迹,左臂、右腿和左中指有多达16个齿印,单单右腿有11个。

  女佣供称,前年9月23日晚上,被告从外头回家,心情恶劣,不断骂粗话,还跟丈夫吵架。她做完家务,锁上房门准备睡觉时,听到正与丈夫大吵的被告喊问“工人呢”?

  突然间,被告用钥匙打开女佣房门,睡在地上的女佣即刻起身。被告随即从女佣背后大力抓住她的头发,并大力扭转女佣的头,让女佣面向她。跟着,被告掌掴女佣。女佣说,她的脸和头疼痛不已,一些头发也被扯落。

  她背向被告哭泣,被告却用塑料凳打她左臀,接着把凳子掷向她。凳子没击中女佣,却擦伤她的脚。

  被告怒气未消,到房外拿喂狗的碗和刀掷向女佣,但女佣以凳子挡住。被告于是以英语呼狗咬她,并触指女佣的身体,示意狗该咬的地方。

那条狗跳上女佣身体后咬她右腹,女佣感到疼痛,长裤破了,大腿流血,她大声嚎哭挣扎,要把狗推开,但狗紧咬住她的腿不放。

 被告走开,并把电视声量开到很大。女佣最后把狗推出房间,然后关上门,并以汗衫抹掉血迹。被告却带狗进房,掩住女佣的嘴,不让她呼救,让狗再攻击她。

  女佣挣脱后,逃到被告儿子在三楼的房间,并告诉小主人,被告叫狗咬她。小主人带她到厕所清洗伤口。被告丈夫和儿子过后为女佣的伤口贴上胶布,并给她吃止痛药。

  女佣哭求雇主让她回去女佣代理处避难,雇主却指示她回房睡觉,要她隔天再谈。

  她说当时已凌晨1时,她辗转难眠。清晨6时,她收拾衣物,带着被告掷她的刀子,乘巴士到印尼大使馆求助。雇主当天也赶到大使馆,要带她去看医生。但大使馆保安人员阻止他带走女佣,并代女佣报警。调查的警察把女佣送去作医药检查。

  被告面对9项伤害和非礼女佣的罪名。本案后天续审。

以德报怨

报怨   
         
彭飞  2007-03-27

  电视新闻报道,中国济南有德士师傅驾夜班车时遇劫,他奋起反抗,遭劫匪捅了两刀,而劫匪也在搏斗中受了伤,双双送院急救。德士师傅的妻子获讯赶往医院探望丈夫,见受伤劫匪无人代缴交1000元住院押金,怕他因此延误治疗,夫妇俩于是不计前嫌,慷慨解囊相助。这位平凡的妻子对着镜头淡淡地说:不管他是好人坏人,总是一条生命,咱不能见死不救。

  这对夫妇是一座城市里极其平常的劳力阶层,终日卖力流汗为生活打拼,日子决不富裕,但身子里流着的高贵血性,喷发出了道德的无比能量,整座城市都被感动。济南城内许多德士与私家车相约在车上扎上红蝴蝶结,向这对夫妇致敬。

  明代文人曹学佺写过脍炙人口的名句:“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世间读书人迂气腐味太重,功名利禄先行,自我放中间,仁义置两旁,天人交战之际,仗义的竟常是市井厮混的屠狗辈。知识精英精于计算,处处设防,免遭算计,对人又极度不信任,道德灵魂铺上保护膜,日久成茧,已渐渐失去感觉。

  中国中学教材里广泛采用的《中山狼传》,这篇明代短篇小说记载一条狼被猎人追逐,便装出可怜相向东郭先生救助,东郭先生把狼装入书袋中并骗走了猎人。狼获救后从袋中出来,立即现出了狰狞面目,要吃掉东郭先生。这时,来了一位老者,用计把狼打死,东郭先生才获救。

  小说嘲讽迂腐懦弱、善心泛滥的读书人,指出对坏人发善心,对敌人讲宽大,常有自食恶果的危险。教材教导学生要牢记这个深刻教训,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和广义上所有坏人,千万不可心软与手软,姑息养奸者必定深受其害。这套价值观在幼小心灵生根后,一种冷漠习性便逐渐形成,最终化为病毒,通过呼吸相互传染,构建心灵加锁的社会。

  不幸的是,类似的教材从未在我们的生活里消失,各个活生生的实例通过威力无比的大众传媒,深入千家万户,给原已脆弱的善心义举狠狠重击,而冷漠与麻木从此得到了更厚实的盾牌。集体沉沦从来不需要借口,当一个个道德形象被砸碎、伪善面具被戳穿,我们能挺直腰杆说话的空间早已萎缩。不相信道义的社会,历史课本中的所谓“乱世”,已在门外轻扣。

  如今,“东郭先生”已经成为华语中的贬义词,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然而,世间知识精英饱览群书,必然知晓狼的凶残本性,有知识而兼具善心,必定对世间种种不幸与沉沦满怀悲悯。狼尽管作恶多端,在它生死关头动了善念救它一把,盼它得救后灵魂能重生,“东郭先生”虽然迂腐,毕竟仍有其可敬一面。让迷途者知返,令邪恶心灵重归纯良,这岂不正是许多宗教家的崇高情操?

  中国汉朝浙江绍兴有个陈嚣,为人忠厚忍让。小时候有一次在城外水边捕鱼,有人要偷他的鱼,陈嚣发现了,偷鱼人急忙躲进草丛。陈嚣追上他,把自己的鱼获送给他,那人非常惭愧,不肯接受,从此以后再也不偷鱼了。

  陈嚣与纪伯是邻居,有一天晚上,纪伯偷偷把两家之间的篱笆拔起来,向陈嚣家的地里挪了一些,增加自己的土地面积。陈嚣发现后,等纪伯走了,偷偷把篱笆拔起,向自家地里又移了一丈,使纪伯家的地更大了。纪伯知道后很惭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归还给了陈嚣家,又将篱笆向自己这边挪了一丈二尺。

  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一颗崇高的心灵不仅受人敬仰,他所散发的人格光辉,确实能让人迷途知返,也让这个世界因此更美丽。

  济南德士师傅事件尚有后续,人们为这家子的以德报怨精神所感动,纷纷捐助医药费达万余元,但他们即刻拿出2000元捐给一位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其余善款全都转赠“见义勇为基金会”。这是平凡的一家子,却在无意间为世间德行善举作了完美的示范,较之坊间惺惺作态、沽名钓誉的伪道德假善行,等次高出千百倍。

同性恋课题


新加坡性爱法律的暧昧窘境

黄浩威   2007-11-08

  追本溯源,《刑事法典》的377A条文,是在一个怎样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在一个以世俗主义立国的新加坡社会语境中,代表强烈反对阵营的官委议员张黎衍所操练的话语,又是否存在着什么盲点?这些问题在中文报章上,都未曾被深入探讨。

  新加坡在独立后,延用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法律制度。这整套系统给新加坡带来了治国、行政与发展经济的诸多方便。其中连带继承的,也包括了国家对民众在私下性行为的宰制。和性爱相关的377与377A条文,便是例子。

  这两状条文是从英国人对基督教义的理解衍化而来的。在一些极端的英国人对《圣经》的阐释下,除了以繁殖为目的的男女性交行为以外,其他的性行为,如肛交、口交、同性之间的性行为、甚至一般的手淫等,都一律被广泛地纳入“非自然性行为”(sodomy)的范畴中。

  1850年代末,英国的殖民统治者制定了印度刑事法典(Indian Penal Code),以取代兴都教的刑法制度。长期以来,根据兴都教的法律,经双方同意的同性性行为从来都不算犯法。

  然而,英国人所制定的刑事法典第377条文,将“违反自然的性交”列入犯罪行为。换言之,377不仅表现了当时英国人对性爱的禁锢,还象征了其宗教罪恶感及对上帝的恐惧。

  后来,殖民统治者将377条文移植到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槟城与马六甲)的刑事法典中,并于1872年开始执行。1938年,刑事法典才增加了将男性之间性行为进行刑事化的377A条文。1955年,这两状条文在未经任何修正的情况下,被当时的新加坡立法委员会通过,从此成为了新加坡的刑事法典条文。

对维多利亚价值观的继承

  必须一提的是,377的立法背景是维多利亚女皇在位时期。当时的英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主张将整个社会上不同个人的道德与伦理标准化,并维护严刑峻法。这与今天新加坡的社会,有非常相似之处,仿佛指的就是新加坡本身。
今天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气是推崇性压抑,禁锢人性与虚伪的。当时的不少贵族极力向百姓宣扬道德操守,却在私下沉浸于各种“违反道德”的行为。

  另外,维多利亚时期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着多重标准。例如1857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离婚法,让男性可在妻子有外遇的情况下与她离婚,而女性则必须附带多一项条件,即有通奸行为的丈夫必须对她构成身体暴力的伤害以后,女方才可以提出离婚。

  这与新加坡目前不愿完全废除第375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女性在未申请保护令之前仍然必须忍受丈夫的性暴力,这使男性继续持有婚内豁免权。

  原来,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两性平衡”与“家庭和谐”。由此可见,英国维多利亚的价值观,与新加坡“坚持家庭是社会基石”的观念,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我们在男女平权与个人(私下)性行为的问题上,表示“宁可比别人慢一步”,因为我们必须“坚持维护家庭作为社会基石”,却不愿正视问题的症结,也不知道相关法律所形成的历史背景。

  然而,这套带有宗教色彩的价值系统——维多利亚时期多重标准的道德观——早已被英国人本身所诟笑与唾弃,今天却成为了新加坡引以为荣而坚持维护的法律。是历史开我们的玩笑,还是我们自己故作无知?

  姑且说英国的维多利亚价值观,已经被一些新加坡人所内化,成为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但从立法的精神来说,377A的存在,对新加坡的世俗体制构成了一大讽刺。


世俗国家是否可以有“共同道德”标准?

  所谓“世俗国家”,指的是对宗教事务保持中立的国家,也视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为平等的个体,不偏袒或歧视信奉个别宗教,并维护宗教自由及确保政教分离,防止宗教干预和控制政府的权力。

  然而,若考察激烈反对者的话语,我们就会发现,新加坡的世俗体制可能面临被动摇的危险,而立法过程也可能落入被宗教议程劫持的窘境。

  张黎衍在慷慨激昂的国会演讲中,表示“宗教观构成了我们共同的道德一部分”,“法律是道德指标”,也是“道德宣言”,以此作为反对废除377A的理由之一。然而,她指的是谁的“共同道德”?“共同”又应以那一个种族或宗教社群为标准?

  评论家贾纳达斯·蒂凡(Janadas Devan)发表在10月27日《海峡时报》的文章,剖解了张黎衍的演讲,并指出她的强烈措辞与美国极右派(带有极端基督教色彩)的话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李显龙总理自己也在国会上承认,“很多反对废除377A的人,都持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信念,特别是回教徒和基督教徒”,而人们却忽略了在支持废除377A的人当中,也不乏基督教徒和回教徒。

  因此,当其他议员为张黎衍的演讲表示“肯定”,“在她发言后不约而同拍击椅子扶手以示赞赏”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知道自己在为谁鼓掌吗?

  是过去那些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怀有强烈宗教罪恶感的英国贵族?还是美国极右派的宗教狂热分子?还是新加坡一群李显龙总理声称的“持有根深蒂固宗教信念的回教徒与基督教徒”?如果议员们是在知情的情况下鼓掌,那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不分种族、语言与宗教)的公正性与民主代表性在哪里?

  如果真要根据某些宗教的道德观来实行法律,那“拥有强烈宗教观念”的人士为何不争取保留377条文,而是针对377A,毕竟前者所牵涉的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异性恋?

  作为一个维护司法公正的世俗社会,法律条文不应模棱两可,立法过程更不应该被宗教议程所劫持。

  虽然政府说377A保留却不积极执行,但从执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有人报案,警方却不予以处理,岂不是玩忽职守,藐视法律?

  不过,新加坡宁愿让某些性爱法律处于暧昧状态,还乐意继续弘扬维多利亚时期的价值观,也乐意坚守一部分人的宗教信念。这不禁让人怀疑,新加坡所引以为荣的世俗化政治制度是否名副其实?

·黄浩威是本地写作人



保持现状与稳定,守住传统和秩序

王永炳   2007-11-08

  刑事法典(修正)法案中仍对同性恋定为犯罪行为的377A条文的存废议题,经过国会两天激烈的理性辩论后,终获保留。对此,李显龙总理明确地说:“同性恋活跃分子越是加以鼓励,社会上的保守力量的反击力度就会越大,结果将是适得其反。”(《联合早报》10月24日)

  保守力量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它是一种负面的抱残守缺力量还是一种正面的积极进取的力量?如果不加以解释厘清,人们对“保守力量”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对公民道德教育是不利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保守”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多指思想)”;“保守主义”是“落后于客观事物发展的思想。特点是墨守成规,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对困难估计过高,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

  但是,《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保守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保守’,坚持传统,反对激进变革。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保守不等于墨守成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究竟何者为是?个人根据新加坡语境观察,《维基百科》的解释显然是贴切的。同性恋绝对不是新鲜事物,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反自然行为。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墨守成规,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扬长避短以及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前迈进。新加坡勇于接受与开发新鲜事物,这是世所共知的事实。美国记者内森·加德尔斯在《华盛顿邮报》上就说过:“(新加坡)为进入21世纪所做准备之充分,是举世无双的。”(《联合早报》1996年2月16日)

  建国之初,新加坡在各方不看好的情形下稳步前进,为政者的高瞻远瞩与励精图治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坚持传统,反对激进改革,以及引导国人珍视并发挥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却是使新加坡处于长治久安的不败之地。

  全球化的进程瞬息万变,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惊涛骇浪式似的的冲击自不可避免,但新加坡在硬件软件上都早做好了准备,譬如积极地通过学校教育与其他渠道倡导与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如“新加坡家庭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新加坡21远景”、“国民教育信息”等,确保新加坡成为一个拥有众多有品德、有责任感、有干劲、有道德判断力的国民的国家。

传统文化的传递有迫切性
 
  理想如此,现实却不易实现,所谓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在新加坡繁荣昌盛后长大的年轻选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对长辈辛勤苦干得来不易的成果越来越不领情,“如何确保他们能坚守新加坡必须保持高水平和与众不同才能立足的信念,将是个挑战。”(李光耀资政语,《联合早报》10月31日)

  这个挑战,如何应对?为今之计,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更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传统文化价值观凝聚了先辈们的智慧,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观点。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思想和在实际事物中被证明为有效的习俗和惯例。事实证明,它是中流砥柱,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据。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价值观也应深入浅出地加以传递教导。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推理方法呼吁人应效法自然。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说明四季变化,万物生长都是自然的。庄子毫不含糊地说:“阴阳聚则生,散则死”,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自然界阴阳平衡这一前提。

  明白了先哲们对于自然运行的理论,就能理解“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原因。双阴或双阳的碰撞,犹如双正电或双负电的接触,必然短路。

  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人类与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如果能求得阴阳的平衡,社会和谐共处与家庭幸福生活的目的将不难达到。推而广之,人们觉察到自然界与人类有着相依共生的关系,也就能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的平衡了。

·作者是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



以理性看同性恋

潘自勉   2007-11-08

  即使有朝一日377A条文被除,人们也不会认为政府鼓吹同性恋。因为这和兴建赌场也并非在鼓励赌博的道理其实一样。

  当尘埃落定,377A条文的保留终成定局时,或许我们只能从众说纷纭的噪声中得到一个结论:先天也好,后天也罢,同性恋始终是人类史上必然存在,且难以解读的事实。

  如果同性恋的确是先天失调所致,那我们实不该质问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正如我们从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左撇子一样。当然,他们也应如异性恋者般享有享受或拒绝性生活的权力。

  如果同性恋是可以后天模仿,学习甚至培养的怪癖,那从人类这千年万年的进化演变发展来看,它显然没有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以致今时今日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癖好)。既然它永远不会是影响社会人文气候的主流,我们还担心什么?

  总之,无论377A条文是否存在,是同性恋的会继续同性恋;而理性务实的异性恋者也绝不会期望自己的国家像伊朗般“完美”(伊朗总统内贾德,曾声称国内没有同性恋者)。即使有朝一日377A条文被除,人们也不会认为政府鼓吹同性恋。因为这和兴建赌场也并非在鼓励赌博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作者从事多媒体录制工作


孝顺父母

请不要伤害父母的心       

沈裕尼   

2007-11-03

  《联合早报》交流版最近刊登了刘从炎读者的一篇“养儿防老”的心酸案例文章。刘读者因为媳妇的“作梗”,而无法“行使”探望儿孙的权力,儿子也对蛮不讲理的妻子、岳父和岳母做出了妥协;刘读者想到自己老了,再活也没有多少年,而儿子的人生路还漫长,只好默默接受;老人感慨地问道:为什么会有人如此自私、残忍,把伤害两个老人不当一回事。

  刘读者这句话相信是针对媳妇与亲家有感而发;但笔者认为在这个事件中,伤害老人的不只是蛮不讲理的媳妇、亲家,还有他们的儿子,而伤害老人最深的,其实就是他们的这个儿子。

  父母对孩子有生育与养育之恩,这份恩情重如山深如海,作为儿子的不单不谴责蛮不讲理的妻子,还和妻子一样蛮不讲理的,残忍地要求自己的父母亲做出让步,伤透了父母的心;刘读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从此,我常泪眼朦胧,夜不能眠,在被窝里偷偷哭泣……。

  如果刘读者的儿子有看到这篇文章,不知道作何感想?如果还稍有良知,应该感到惭愧。

  公公婆婆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作为媳妇的如果不愿意“伺奉”他们,起码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尊重,就向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丈夫也有父母生,如果没有公婆,又怎么会有你这个丈夫?

  因为妻子的蛮不讲理而阻扰丈夫履行作为儿子孝顺父母、奉养父母的责任,这名妻子比不孝的儿子还要罪加一等。

  父母亲是孩子行为的楷模,古人有句话说:人在做、天在看;我说:父母在做、孩子在看;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怎样对待自己?那要看我们怎样对待父母了。



尽孝道,享天伦          

严文珍    

2007-11-02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华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非常遗憾的,今天,孝道却已渐式微。打开报章,不时可读到有关子女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为钱财而争讼法庭,以及父母被子女虐待或遗弃的新闻,实令人心寒。

  我想,孝道日渐式微与西风东渐不无关系,年轻的一代,接受英文教育,思想西化,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功利至上。在他们眼里,父母养育他们是应该的,奉养父母则并非天责。

  我国人口正在急速老化,预计到了2030年,每5个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人是年长者,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8.7%。目前,有关当局正积极研究如何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打造无障碍的社区环境、改善医药保健计划、延迟提取公积金最低存款及购买年金保险等等,讨论得沸沸扬扬。

  但这些都是硬件工程,真正触及老人心灵层面的心件工程,包括子女尽孝道,履行奉养父母的天责,却未见大家多加讨论,反而是要求老人“自力更生”,活到老做到老。这是否给年轻人一个错误的观念,“自己顾自己”就是真理?

  年长者倘若身体健康,那当然没问题,但人无千日好,人老力衰,到了风烛残年,病魔缠身之际,又该如何是好?若子女不孝,即使有钱也快乐不起来啊!相反的,为人子女若能尽孝,给予年长父母物质上的支持与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安享晚年,愉快地度过黄昏岁月,将能减许多年长者的心理问题,也有助于维持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发扬孝道刻不容缓
  
  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它是促进家庭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股力量。故此,在研究人口老化的问题时,绝不能忽视孝道。反之,应该从家庭到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发扬孝道,鼓吹孝道,提醒子女及时尽孝心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负面的报道让人心寒,将令越来越多年长者对子女失去信心,何不通过表扬与嘉奖硕果仅存的孝子贤媳,作为天下儿女们尽孝的模范?社区邻里中有事亲至孝的好人好事,应加予推荐报道,让其广为流传,凸显人间真情,教化不知饮水思源为何物的年轻人。

  在此我就要与大家分享让我感动至深的真实故事。我的两名大学同学毕业后共结连理,婚后与公婆同住,她原本是名高级行政人员,孩子一个接一个相继出世后,毅然辞去高薪的工作,深居简出,在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某日我们数名好友登门拜访,眼前的情景实令人几乎难以置信,多年后仍历历在目,难于忘怀。原来她的婆婆多年卧病在床,无法自理,她不但亲自按时给婆婆喂饭喂药、注射胰岛素,甚至还戴起手套负责更换尿袋,清理粪便。她那纯熟的手法,俨然像专业的看护,而嘘寒问暖,细心体贴的态度又像病人的亲生女儿。其实她家也有雇佣女佣,只因为婆婆与佣人沟通困难,且觉得给外人护理不自在,她便不辞劳苦,凡事亲力亲为,与丈夫二人轮流伺候。这名女同学,可说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孝顺的媳妇了。她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及“爱屋及乌”的精神。他们夫妇俩,更完全打破了所谓的“久病无孝子”的说法。
  
父母不能高高在上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子女都能如此尽孝,也无法强求三代同堂。但与父母住在附近或同座组屋,一起共进晚餐,共享天伦,生活上彼此也有个照应。其实,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来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受过高深教育,思想开放的智慧老人,能生活在一起,实为儿孙们的福分。年长父母是最好的育儿顾问、补习老师与传统价值的传递者。我常在社区图书馆看到来自海外的祖父母在为孙子孙女讲故事,借阅图书,画面是多么的温馨感人。  

  新时代的孝道,是建立在更平等、更民主的基础上。子女成年后,父母不能高高在上,儿女也无需唯命是从,但必须做到的是爱老敬老,让父母愉快地安享晚年。祖父母绝对有权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但有时也要保留适度的空间与隐私给年轻人,毕竟时代是不同了!全球化的时代,子女志在四方,可能经常要当“空中飞人”,父母不可能再要求子女每天陪伴身旁,但身在异乡的子女,则应不时来电问候,写信汇款,常回家看看。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儿行千里,心中永远牵挂的是家乡年长的父母,父母也会感到欣慰。

  许多人都这么说;对父母尽孝,除了共享天伦,也是给自己一笔最好的储蓄,给子女树立模范,这就是所谓的言教不如身教。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愿天下儿女身体力行,尽孝道,享天伦,继续秉持和发扬传统孝道。

·作者是中学教师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母?

唐佑彬   

2007-11-10


  最近,关于“养儿(女)防老”的讨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的确,子女的“不孝”,已经不是一两个偶然的事例。

  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还是西风东渐引起的效应,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觉得,如果做父母的眼光过于注意自己的儿子或者别人的女儿,而不从自身找找原因,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

  汉字很有趣。你看这个“家”字,如果我们依据汉字的会意特性,望文生义一番,好像是说一个居处养一头猪就可以成为一个家。

  的确,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时代,有了可以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才可以说有家。社会进步,时代改变,很少有人养着几个儿女,是备将来之需的。人们反而觉得,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巨大的经济实力还不能满足人们对家的要求。

  不是有一个富翁曾说,“那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家。”说这句话的富翁对家的理解就不止于物质条件,在他看来,那里应该有爱、理解与心灵的慰藉之类。

  不难发现,真正不孝到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困难的儿女是极为少数的,而更让老人们揪心的“不孝”,往往表现在他们对父母的精神方面,或者说思想感情方面的照顾不够。

  平心而论,谈及孝与不孝,往往是当儿女自成一家之后。在未成家与父母同处一室时,即使偶有“不孝”,父母或许会以不懂事为由一笑了之。可是,成家之后,偶有不孝,父母可能就会伤心不已。

老来应支持子女的选择

  这种偶然多了之后,父母往往容易迁怒于那个“外人”,尤其是儿媳妇。这样矛盾自然就多起来了。所以,做父母的,首先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迁怒”于人。

  对现今有些年长父母来说,“老有所为”、“含饴弄孙”可能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可是,这样的幸福在当今越发可遇不可求了。最关键的是,不要在晚年还要迷失自己。

  年长的父母们不必要有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但是,学学自己年轻时没有时间学的歌唱或者舞蹈,走走自己繁忙时来不及去过的许多地方岂不是更好?

  父母的伟大,不应该只是表现在为儿女的牺牲与奉献上。也许,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不息,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不懈,睿智、开明、大度,更容易唤起儿女的敬佩与孝顺!

  所以,做父母的,大可不必抱着那种为儿女当牛做马一辈子的心态,甚至还摆出谁不让你当牛做马你还跟谁急的样子来,这又是何苦来哉!

  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女人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管教孩子方面,女方会有一些考量会偏于自己方面。更何况,也许这对年轻夫妇也曾经认真地探讨过,女方的父母文化层次会高一些、生活习惯会好一些,更能够与女方配合来管教孩子一些。

  在这个方面,如果去计较孩子应该让爷爷奶奶带还是外公外婆带未免显得有些小气。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要他们的决定利于他们的家庭和睦,利于自己孙子的成长,无论儿女们做出怎样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选择,全力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才是做父母的大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看到儿女一个个从自己的爱巢飞走,就认为自己百无一用了。

  经常看到银发苍苍的老夫妻在机场互相搀扶,在闹市悠然走过,在公园的长椅上小憩。也许他们看来孤单,但是那种宁静却能让我们一下子心地澄明:人生短暂,那才是人生最难得的金色年华,了无牵挂,笑看花落花飞,静听风起云涌,但心有大爱存焉!

  ·作者是初级学院语文教师



怎样解决不孝子女问题

李桂月   

2007-11-10

  看到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孝子女,使到很多父母对子女失去了信心。我认为这未免太悲观了,为什么我们不想方设法,试一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所谓子女不孝,父母之过。做父母的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宠坏孩子,致使他们不孝呢?事出必有因,我们应该好好的检讨一下。

  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为了将来的“钱”途,很多家长只注重成绩,却忽略对孩子灌输“孝道”。孩子每天忙于读书,应付考试。有的还要忙于琴棋书画,又怎么有时间去学习“孝道”呢?孩子并非天生不孝,他们是被社会的功利主义污染了!只要自小学习“孝道”,就能免于污染。而父母本身也可以身作则,不要整天忙于工作,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记得: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孩子将来就会有样学样。

  为了鼓励国人讲华语,政府会推行讲华语运动。为了鼓励子女多孝顺父母,政府也可以推行“孝道”运动。比如多举办三代同堂活动,以促进三代人的感情。我身边有很多亲朋戚友,他们的孩子一进入中学大多不愿陪父母探望祖父母,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我的女儿也一样,年纪越大就越不愿意陪我探望祖父母,对此我感到很痛心。我曾问她将来如果她的儿女也和她一样,她会有什么感受呢?她无法回答。

  要解决不孝子女问题,推行孝道是刻不容缓的。要孩子孝顺,老人也应该尽一份力。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和子孙好好相处,多体谅儿子媳妇,不要动不动就责怪儿媳不孝。并且参加一些乐龄活动,让生活过得充实一点,这样就不会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建立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