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日星期六

老人课题


站长的话
(2008-07-31)



  老人院的老人平日没有亲人探访,可是在农历新年后,亲人知道老人收了红包,就来把他们身上的红包搜刮一空。读了这样的新闻报道,难免要慨叹世风日下矣。有人忆述20年前一段往事,一名年轻妇女把患上痴呆症的家婆带去光明山放生池旁“放生”,也引起不少读者同声叹息,孝道焉存!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这种传统价值观肯定必须设法维护和加强,而孝道更应从小在家庭和学校适当地灌输,贫困不能成为遗弃年迈父母的理由,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个小康社会,当然更不应该。羞辱不肖子女也许是一个办法,但治本之道,仍然要从教育和遏止社会过度的功利主义风气着手。



老人应自求多福
(2008-07-31)

● 叶桂馥


  老人被“放生”,悲哉哀哉。

  早报日前以“老人院这种‘牵手’让人心酸”为题,报道老人被“放生”的新闻,笔者本人是耄耋之年,虽然得天独厚,身体还算健康,能够独立生活,经济上也还能自立,但是读了这则新闻,也不免感慨万千。

  居士林的李木源先生说:“华文教育式微,社会的价值观也改变了,新加坡已经变成一个无情的地方。”我活了这一大把年纪,亲身经历,耳闻目见,对李先生的话,也深有同感。

  现在年轻一代的人,因为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只求在学校考试考到很多优等成绩,有机会进入大学考取学位,毕业后到社会工作,可以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享受人生。工作几年后结婚生子,疼爱老婆老公和儿女。

  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依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年轻一代的人大多数只照顾自己,吃喝玩乐,而忽视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好好奉养年老的双亲,对父母的爱护视为次要。如果父母富有的话,看在钱份上,金钱挂帅,舍不得把他们“放生”,但是却往往因为财富的分配而会发生伤感情的纠纷。

  回忆几年前,报章刊载一则类似的新闻说: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带了一个患上痴呆症的老妇人到一家老人院,以虚假的地址、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办理入院手续,缴交了200元的入院费后,就把那个老妇人“放生”在老人院,以后再也没有回去探望她。那对夫妇以这种手法遗弃他们无依无靠的老母亲,是多么残酷与绝情,把年老的母亲当成垃圾丢弃,多么令人气愤。

  在社会上好像这种情形被“放生”的人,相信都是贫苦人家,他们一生是弱势一群的人,为了生存做牛做马把儿女养育长大,到了年老的时候已经体弱不堪,没办法自力更生,不孝的儿女把他们“放生”了,他们在水池里已没有能力找生活了。

  综合这些事实,我个人的感想是:人到了老年,如果还有办法的话,最好保住一些老本,不要为了讨好儿孙的欢心,随便把钱财花了,或先把房地产或金钱分给儿女,谁也不能担保儿女不会变心。因为,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太现实了,很多人认为孝顺父母已是旧时代的事,老人应该自求多福。

作者是91岁老人


老者的悲哀
(2008-07-31)

● 沈文凤


  华族传统孝道已沦落至不可救药的地步吗?

  有人将老迈多病的母亲“放生”到老人院后,一去不顾;有人到老人院去,牵完手,盖完手印,只管领“利”去,不管老者死活。

  老人的确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尤其对一个低收入的贫困家庭而言,更是一种包袱,因为他们除了生活起居的基本问题,还可能需要昂贵的医药费。不过,这又有多少人能幸免呢?难道年轻的人不会有老去的时候吗?有谁能保证自己年老时不会生病,需要家人的照顾呢?

  我们的人口逐渐老化,乐龄人士将越来越多,倘若人人都不照顾年老父母,老人问题会更加严重,势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峻的难题。解决老人问题的关键系在继续发扬孝道精神。

  我们也应该鼓励人们举报那些不肖子女的不道德行为,将他们的“卢山真面”公诸于世,让人唾骂,这样当可起到一定的阻吓作用。

  新时代的一群,也受过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应该会也应该尽早替自己计划一番,规划未来的生活,为退休生活作打算,自己有分寸地准备,就不用恐怕年老时没人照顾,或者成为别人的包袱,而能轻松地面对“银发”时的生活挑战。要明白靠人是很难的事,能尽量少靠就是好事,也不会使人厌嫌。

  我们也应该向那些有生活目标的“银发族”学习,看他们已经步入高龄,尚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生活充实,活力十足,龙马精神,即使到了暮年,也神采奕奕,老当益壮,可谓黄金的乐龄岁月。

  以人比人,将心比心,你若不想成被嫌弃的人,就别做那个嫌弃他人的人。

没有评论: